实事求是成语的来历(实事求是这句成语的是指的是)
本文目录一览:
实事求是的最早出处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为了收集书籍,刘德的足迹遍布洛阳、山东、河北等地。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就亲自前去以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给百姓.
对不愿出让的,他就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这对当时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送给刘德。
刘德还亲自参与了古籍的整理工作,他以名儒毛苌、贯长卿为博士,王定为史丞,又广招天下著名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残缺不全、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的古籍,必组织群儒进行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后,才整理成册。
经过艰苦的校勘工作,刘德整理出大批的正本古籍,对于当时书典十分匮乏的汉朝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史载刘德多次车载《诗》、《书》等古籍应诏入朝,汉武帝刘彻看到刘德带来这么多书,十分高兴,每次都要举行隆重的接书仪式。
尽管刘德一心扑在古籍整理上,后来还是因为遭汉武帝的猜疑而忧悒成疾,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但是,刘德的作为仍受到知识分子的追捧,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之立传,其传首就评价刘德治学“实事求是”。
扩展资料:
含义
实事求是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其哲学内涵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实事求是
成语实事求是的由来
【出处】: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三子,于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刘德非常喜好儒学,衣着服饰,言行举止都仿效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依附于他。
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经过秦末的战争,典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学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
为了收集书籍,刘德的足迹遍布洛阳、山东、河北等地。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就亲自前去以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给百姓;对不愿出让的,他就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这对当时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送给刘德。对这些人,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金。其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
刘德还亲自参与了古籍的整理工作,他以名儒毛苌、贯长卿为博士,王定为史丞,又广招天下著名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残缺不全、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的古籍,必组织群儒进行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后,才整理成册。
经过艰苦的校勘工作,刘德整理出大批的正本古籍,对于当时书典十分匮乏的汉朝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史载刘德多次车载《诗》、《书》等古籍应诏入朝,汉武帝刘彻看到刘德带来这么多书,十分高兴,每次都要举行隆重的接书仪式。
尽管刘德一心扑在古籍整理上,后来还是因为遭汉武帝的猜疑而忧悒成疾,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但是,刘德的作为仍受到知识分子的追捧,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之立传,其传首就评价刘德治学“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原指
“实事求是”原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知;现多用以按照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不缩小。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定语、宾语、状语。“实事求是”(拼音:shíshìqiúsh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
成语故事:
西汉刘德,身为汉景帝十四个儿子当中的一个,为栗姬所生,被封为河间王(封地在河间,今河北河间一带),死后被称为“河间献王”。
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经过秦末的战争,典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学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
成语寓意:
世界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存在规律,如果想了解鱼的习性,却满心欢喜选择乘上飞机到空中去观察,那是不可能的。人们的行动必须遵行对象的客观规律。同样对事情结果的定论不能捕风捉影,没事却生造事情出来,或者把事情的大小性质作了升级或降级处理。成语告诉人们,只有遵循实事求是的规律性,一步一个脚印前行,真实的美好才会向你展现。
造句:
1、对他的工作,首先要肯定成绩,然后再实事求是地指出缺点。
2、老师批评学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3、文艺批评要实事求是,不能扣大帽子。
4、制订计划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思想保守,也不能脱离实际。
5、对成绩和缺点的估计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
“实事求是”出自哪部典籍?
实事求是的来历以及意思
实事求是这一成语取自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当前实际出发,既不夸大问题也不忽略问题,而是正确的认识问题,从而用更好的途径解决问题。
刘德的故事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段话的意思是刘德喜欢研究学业喜欢古代典籍,他从实际出发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为汉景帝刘启的第三个孩子,刘德在公元前155年受封为河间王,作为皇子,刘德不是很关心政治,而是特别喜欢儒学,不参与皇子的斗争,一心想要恢复儒学正统。
刘德非常喜欢儒学,他的一举一动还有自己的服饰都仿照当时的儒生,再加上他对儒学认真的态度,山东的儒生也都大多依附于刘德。
汉景帝时期儒学还未成为统治者支持的思想,也未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才成为正统思想,因为秦朝末年发生了很多战争,儒学典籍几乎被毁于一旦,学儒学的人也非常之少,而就在儒学艰难发展的时期,刘德想要恢复儒学,何其艰难。在刘德成为河间王的26年中,他从来不参与王权的斗争,他将自己的终生都奉献给了儒学,他整理并且搜集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古籍,推动了儒学的兴起,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刘德对于搜集书籍之事异常上心,为了搜集书籍,他的足迹遍布儒学书籍所在之地,他不怕艰险,亲身前往民间,只要听说哪个地方有善于写书的人,他都会亲自前往那人的家中,并且用重金求购,而且会仔仔细细让人重新抄写一份,以供民间百姓所需。而且面对不愿给书籍的人,并不以强权相逼,而是和气的求取书籍,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这是非常难以达到的地步,所以刘德的名声就开始传播起来,有很多当时的知识分子都不远千里,拿着自己先祖曾经保留过的书籍,送给刘德,而且刘德也非常感恩,常常给予重赏和重用,刘德得到的书籍相当之多。
作为皇子,刘德专门参与了对于搜集到的古时书籍的整理工作,而且选取了大量的有识之士,其中不乏当时的能者之辈,他对于古籍的整理相当仔细,这些古籍残缺不全之处都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商讨,来进行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后,最后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书籍。刘德在最后整理了大量的古籍,对于当时书籍缺乏的汉朝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汉武帝上位之后,每次刘德送书都特许嘉奖,但是最后还是受到汉武帝的猜忌,郁郁而终。他受后世知识分子的推崇,留下了实事求是的美名。
实事求是出自哪里?
西汉河间献王刘德,身为汉景帝的儿子,却没有沾染浮夸习气。他虚心好学,搜集、整理过许多古人的著作,做学问时一丝不苟,受到当时学者们的盛赞。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他立了传。传的开头便说:刘德是在充分的事实根据上去寻找正确可靠的结论即“实事求是”地做学问的。作为皇帝的儿子,刘德如此虚心好学,实属罕见。
“实事”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指研究;“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后用“实事求是”作成语,告诫人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探求其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行动。也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也不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