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矫枉过正”什么意思?
矫枉过正,出自南朝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指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近义词】过犹不及、矫枉过直、矫枉过中、矫枉过甚、矫枉过当
【反义词】恰如其分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比喻纠正错误过度,导致了其他错误。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使用程度】 常用成语
【基本解释】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正常限度,反而弯向另一边。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出处:
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2,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一·玉杯》:“《春秋》为人不知恶,而恬行不备也,是故垂累责之,以矫枉世而直之。矫者不过其正,弗能直。知此而义毕矣。”
3,东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第十四卷:“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4,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吏拘于法,亦安足过?盖矫枉者过直,古今同之。”
5,唐·张说《吊陈司马书》:“矫枉过中,斯害也已。”
6,唐·李延寿《南史·王琨传》:“琨避违过甚,父名恭怿母名恭,心并不得犯,时咸谓矫枉过正。”
7,宋·晁补之《鸡肋集·六O·代尚书侍郎两制祭魏王文》:“汉惩秦馀,非刘不王,矫枉过中,尾大股强。”
8,宋·秦观《财用上》:“士大夫矫枉过直,邈然以风裁自持,不复肯言财利之事。”
9,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或有避其谤者,又每矫枉过正,至坐视儿女之放纵,而不一置问。
矫枉过正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矫枉弯曲的东西超过了限度,使其又弯向另一边;比喻纠正事物的偏失、错误过了头,而陷入另一种偏失、错误之中。
矫枉过正(拼音:jiǎo wǎng guò zhè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矫枉过正指矫枉弯曲的东西超过了限度,使其又弯向另一边;比喻纠正事物的偏失、错误过了头,而陷入另一种偏失、错误之中。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分句。
成语故事
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总结了夏、商两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把王族和功臣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分封到全国各地,成为诸侯,进行分区管理,以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当时共封了800个诸侯国。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的后代并不一心扶助周王室。他们之间因为利害关系的冲突,你争我夺,互相攻打,长期进行争霸战争,周王朝则日趋衰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王朝,他废除诸侯分封制,将天下分为36郡,以便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但是,由于秦王朝对人民实行极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化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终于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起义。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以后,认为秦王朝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诸侯,造成处境孤立。于是,他改变这种局面,恢复分封制,刘邦设立王、侯两级爵位,大封功臣。但是,后来诸侯义纷纷叛乱。
汉景帝在镇压了吴楚七国叛乱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王国的行政南朝廷任命官吏处理,以巩固中央集权。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撰写《汉书-诸侯王表序》时,对此评论说:西汉初年恢复分封制,大的诸侯王国跨州兼郡,拥有几十座城池,宫室百官的制度同京都的朝廷一样,真可说是矫枉过正。
"矫枉过正"是什么意思?
意思:把弯曲的东西扭直,结果过了头,又歪向另一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矫:纠正。枉:弯曲。过正:过了头,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出自:《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释义:到了清明之世,效果就不佳,反而矫枉过正,起了反效果。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比喻纠正错误过度,导致了其他错误。
示例:纠正错误要实事求是,掌握好分寸,尽量避免矫枉过正。
反义词:
1、适可而止
解释:适可:恰好可以。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出处: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果然持久了,我们也吃不消,所以我们要它适可而止。
2、恰到好处
解释:指说话做事正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
出处: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
矫枉过正什么意思 矫枉过正解释
1、矫枉过正(拼音:jiǎo wǎng guò zhè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2、矫枉过正指矫枉弯曲的东西超过了限度,使其又弯向另一边;比喻纠正事物的偏失、错误过了头,而陷入另一种偏失、错误之中。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分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