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一生成语的来历(九死一生成语的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九死一生这个成语的由来
你好,很高兴能为你回答问题:
出自: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和
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祝你进步!
九死一生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的
词目 九死一生
释义 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
出处 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示例 您哥哥剑洞枪林快厮杀,~不当个耍。(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
九死一生中的九死,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九死一生”中的“九死”指的是非常大的危险。“九死一生”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处于极其危险的环境,能够生存下来的人很少,形容经历了极大的危险而生存下来。第1个“九”字并不是代表经历了9次生死考验,而是表示极多的生死考验或者是极大的危险。
“九死一生”的近义词有凶多吉少、死里逃生,反义词有平安无事、安如泰山、安如磐石。这个成语出自《离骚》,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的《离骚》中写着“易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个成语可以用作谓语定语来表示一个人经历的危险有多少。
“九死一生”这个成语还出现在元朝,王仲文《救孝子》的第一则中和《喻世明言,卷十九,杨谦之客舫遇侠僧》中。之后还出现在了《隋唐演义》和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先生写的《红楼梦》中的第7回。写出这个成语的人叫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人。
提起屈原,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他是我国文学历史上一个很伟大的爱国诗人,为了自己的国家不惜跳江而死。他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战国时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的有志之士。屈原出生于楚国的贵族家庭,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十分的上等,而且外加自幼聪明勤奋好学,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早已种下了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屈原在早年时期受到过楚怀王的重视,楚怀王将他提拔到左徒,三闾大夫的职位。屈原得到了楚怀王的重视之后,更加的积极振兴楚国大业,他对内积极的帮助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族的势力他主张联合齐国来对抗当时的强秦,由于屈原的治国有方,使楚国国力一度增强了许多,后来屈原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经历了许多次的九死一生,最后还是投了汨罗江而死。
九死一生是何意?出自哪?
【释义】命运不济,多次濒临绝境。也用来形容历尽艰险,死里逃生。
【出处】楚·屈原《离骚》。
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一生忧国忧民,牵挂百姓疾苦,即使遭到奸人陷害而被流放时,仍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在他的不朽之作《离骚》中,有一节是这样写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人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大意是:“我经常深深地叹息,用袖子擦去满眶的眼泪,因为我时刻思念着楚国百姓,他们是那样艰辛、劳累!我只不过是追求美好的德行,却招来辱骂,竟然丢掉官位。流放我、迫害我、侮辱我,因为我身上戴着蕙草,因为我采集了芳草、佳卉!怕什么!只要是我真心喜爱的,即使为它死亡九次,也决不后悔!”成语是由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演变为“九死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