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乃心之门户应该怎样理解啊?
“口乃心之门户”语出自《鬼谷子》。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 “口乃心之门户”见捭阖第一:“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的现象,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顺首先慎重地考察万物变化,事情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窗,心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口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法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使之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使之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能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 捭阖讲的就是什么时候应该开放,什么时候应该封闭的道理。当开口说的时候就要说,当闭嘴倾听、观察、灵修、深思的时候就要缄口。这时候我们的话才是非常有分量的、有力度的。从我们的谈吐中也就能看出一个人的胸怀、气度和境界、格局。 在我们英语教学中会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分成两类听和读为输入技能、说和写为输出技能,尽管这四项技能每项技能都是练出来的,但是如果听和读的技能不好、说和写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 捭阖之功力也是练出来的,只有通过不断练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才能掌握开合有度、收放有度的分寸。但是张口说话的功力却有赖于其他能力的配合。鬼谷子说:“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这些都是强有力的沟通能力或者说话能力不可缺少的强大后盾和基础。眼睛和耳朵是我们信息的收发站,而心则是信息的雷达站,审核站。要做到眼明、耳快、心明就先得让自己心静,能够听进别人的话——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同时要对自己非常了解,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已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从、乃可以横。 尽管是讲谋略的,但是对人生的做人做事还是很有启示。那就是说如果让别人信服你的话,就得有广泛的信息来源,跟上时代,并且经过了自己的认真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与人沟通的时候,需要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也要对自己做到心中有数,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要清晰明了,不到自己说话的时候就虚心、耐心地听别人讲。口乃心之门户,这大门要漂亮,这内部也要有内涵!要灵修啊,秀外慧中才行!不然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要么就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呐!要温文尔雅、言温气和!呵呵,加油,修行!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采纳说心里话
“舌为心之苗”是什么意思?
望舌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之说则直接反映了舌与心的密切关系。认为舌既是"心之苗",亦是"身之苗",其理论依据为:脏腑通过经络连属于舌、脏腑通过气化功能反映于舌、脏腑通过全息论映射于舌、脏腑通过气血津液盛衰呈现于舌。同时提出"舌为身之苗"在临床养生防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苔为胃气之根”,舌体与肺、心、肝、脾、肾等内脏经络相连。人体内脏若有病变,可非常直观地反映在舌头上。中医将舌体分为三部分:舌尖反映心、肺的变化,舌中与舌两侧反映肝、脾的情况,舌根提示肾的病变。不过,郭淑云教授说,中医讲的心肝肾功能与西医不同,不必硬套。这里,她列举4种常见异常舌象,并提出具体对策如下。舌苔黄、舌质红多是有热郭淑云教授介绍,舌苔发黄,舌质红(即舌头红)的人出现口苦咽干,属于中医有热上火症状。心经有热舌苔发黄、舌质红同时伴有心急烦躁、失眠多梦,多是心经有热,病人此时可用些清心火的药。如竹叶、莲子心泡水,每日饮用。睡眠不好可用百合、莲子心、枣煮粥喝;口舌生疮可用野菊花60克,浓煎后,每日多次含服。膀胱湿热舌质偏红、舌苔黄腻病人伴有小便排不净感觉,或尿时感到小便发热,有痛感,多是膀胱湿热。可用白茅根、瞿麦、扁蓄等,水煎后当茶喝。肝经有火 舌边红,苔黄偏干,眼睛红赤肿痛,或经常长麦粒肿,为肝经有火,可用酒炮制过的大黄泡水喝。肺经有热舌质稍红、苔薄黄为肺经有热,常见于感冒初期或咽炎患者。伴有大便干结者可用冬凌草、大黄稍加煎煮,每日当茶饮。咽干肿痛者可用胖大海、麦冬、菊花泡茶,症状严重者加二花、山豆根、牛蒡子,大便秘结加大黄。舌苔白、舌质淡白多是有寒舌苔白、舌质淡白的人多伴有形寒肢冷,手足不温症状,为阳气不足导致的虚寒体质。心阳虚心阳虚病人会出现心慌气短,劳累加重。病人可服些红参、黄芪煎水当茶喝,平时饮食中常吃些温阳散寒的生姜和热粥,也可自制一个药棉背心穿。方法是用煎好的生姜水泡棉花,然后晾干,做成棉背心。脾胃阳虚脾胃阳虚病人常出现胃部疼痛怕凉,不思饮食,尤其怕食生冷食物,有的伴有大便溏泻。胃疼病人可用干姜(或良姜)、荜拨煎水喝,具有温胃散寒作用。还可用生姜、白胡椒粉捣成泥状,稍加温后敷脐,每日一换。老年人因阳虚大便干,可用肉苁蓉、附子、干姜、葱白煎水喝。有位60多岁的老先生,每年冬至大便开始变干,来年春暖花开自然转通畅。郭淑云认为他属于阳虚肠蠕动无力,就像河道结冰、舟船无法行驶一样,就建议他用此方。老先生喝了一次后,说感到全身暖乎乎的,排便很顺畅,问能不能再喝。郭淑云答:能。老先生的病就这样好了。舌苔厚、多是痰浊食积舌苔厚腻时,伸出舌头可看到上面有一层像垢一样,黏黏厚厚的舌苔。这种情况多由于饮食过量,或过食油腻食品;脾胃虚弱的人消化功能不良,也会出现这种舌苔。年轻人因饱食出现厚腻苔,伴有腹胀消化不良者,可用“健胃消食片”,也可用炒二丑、山楂、神曲、麦芽煎水喝。年老体弱脾胃功能差者,可在这个方子基础上加党参、黄芪,以强健脾胃。孩子出现这种舌苔时,饮食要清淡些,量少些,让胃肠得到充分的休息。有个6岁的孩子舌苔厚腻,发烧,不想吃东西,还腹泻。郭淑云诊断他为食积。家长说,孩子好几天不吃东西了,哪来的食积?郭淑云说,正是因为食积,才不想吃东西。用导滞药治疗,孩子的厚腻苔退了,烧退了,想吃东西了,大便也正常了。郭淑云说,用消食导滞的方法治腹泻,是中医的一种治则,叫“通因通用”。消食的方法很多,如可将鸡内金、穿山甲、茯苓三味药,等量,研成细面,每日两次冲服。还可用单味药二丑,研成细面,炒成黄色,根据年龄酌量服用。郭淑云说,炒二丑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孩子喜欢吃。少苔舌红为阴虚阴虚病人在人群中很多见,除了舌红少苔,多还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发热、虚烦不安等症状。肺阴虚肺阴虚病人常表现出干咳无痰,重者失音。这类病人应禁烟酒,少吃辛辣刺激食品,平时可煮些麦冬粥喝。做法为将30克麦冬捣烂,与50克大米一起煮粥,每天早起空腹食用。胃阴虚典型的胃阴虚病人食欲差,大便干燥,口干较重,严重者会出现没有舌苔、舌质鲜红的镜面舌。郭淑云说,胃阴虚病人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酸分泌少,建议用1000克鲜山楂煮烂后去核,加150克蜂蜜,小火熬成膏。这种酸酸甜甜的山楂膏可刺激胃酸分泌,有助消化。大便干燥者,可用生首乌30克,加炒决明20克,每日煎水喝。肝肾阴虚常见眼睛干涩、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基本调养方为六味地黄丸,头晕者用杞菊地黄丸。饮食上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日煮粥时加适量枸杞,早晚食用。郭淑云最后强调说,在家中自己观察舌象时,最好是早上未吃饭前,采用自然光线,在镜前照一照。伸舌要自然放松,能看到舌根即可。找医生诊病前,要避免药物和食物染苔,更不要刮苔。心主神明是五脏六腑的大主,生命活动的根本,居首要位置。心主血脉,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所以心通气于舌,心在正常情况下,舌能辨别五味,舌为心之窍,质红为心火,淡红为心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