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袍泽之情是什么意思 袍泽之情什么意思

指战友之情,患难之情,生死与共。“袍”为中式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泽”为内衣或衬。出自《秦风·无衣》,原文如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上面诗中描写的是战士出征的故事,“与子同袍”“与子同泽”则流传了下来,逐渐演化为“袍泽”。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秦风·无衣》是秦地的军中战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

第一,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默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

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

第三,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谁能解释一下"袍泽之情'是什么意思

袍泽之情 【拼 音】 páo zé zhī qíng  

【解 释】 袍泽之情即指战友之情,患难之情,生死与共。“袍”和“泽”都是古代的衣物名称。 “袍”为中式长衣 “泽”为内衣或衬衣 上面诗中描写的是战士出征的故事,“与子同袍”“与子同泽”则流传了下来,逐渐演化为“袍泽”。

【出 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诗经·秦风·无衣》

【同义词】袍泽之谊、袍泽故旧

袍择之情是什么意思?

袍泽之情即指战友之情,患难之情,生死与共。

【同义词】袍泽之谊、袍泽故旧

【英 文】fellow officers

袍泽之情什么意思 袍泽之情的意思

1、袍泽之情,汉语词汇,指战友之情,患难之情,生死与共。

2、“袍”为中式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泽”为内衣或衬。

3、出自《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4、袍泽之情的同义词:袍泽之谊、袍泽故旧。

袍泽之谊是什么意思?

首先,严格来说只有袍泽之情或者袍泽之谊。

袍泽之情

袍泽之情

【拼

音】

páo

zhī

qíng

【出

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诗经·秦风·无衣》

【解

释】“袍”和“泽”都是古代的衣物名称。

“袍”为中式长衣

“泽”为内衣或衬衣

上面诗中描写的是战士出征的故事,“与子同袍”“与子同泽”则流传了下来,逐渐演化为“袍泽”。

袍泽之情即指战友之情,患难之情,生死与共。

【同义词】袍泽之谊、袍泽故旧

袍泽之谊与袍泽之情是同义词,可以作同解

如果对楼主有帮助

那么请楼主多用几秒钟

用五星采纳我的答案

【穿越火线突击队诚信为您服务】

有一种感情,叫做袍泽是什么意思?

就是战友情。

袍泽,袍指古代外衣,泽指古代内衣。袍泽指军中的同事。出自《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这首诗讲士兵出征的故事,歌颂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袍”和“泽”(通襗)都是古代的衣物名称。后来,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称。

扩展资料:

出处: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

“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

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层层递进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袍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