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学富五车是什么意思
学富五车意思是形容学问渊博。学富五车是汉语成语,拼音是 xué fù wǔ chē,出自《庄子·天下》。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六回:“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
近义词:博大精深、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反义词:目不识丁、胸无点墨、才疏学浅。
学富五车造句:
1、他不但学富五车,而且有独到的见解,你应该向他多请教。
2、老王虽然学富五车,仍持续追求新知,勤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你不过随口问个问题就被考倒了,你这样哪能算是学富五车?
4、如果不能活用贯通,就算学富五车,也只是读死书。
5、小李读书没有比人多,却喜欢表现出一副学富五车的模样。
学富五车是什么意思啊?
学富五车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xué fù wǔ chē。形容学问渊博。
"学富五车"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原文是"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这些话是在批评惠施,翻译过来是,惠施这人会很多方术,虽然他写的著作够斡旋五国兴衰,但是他说的道理却有许多是舛误与杂乱的,他的言辞也有不当之处。
"其书五车"的"书"是动词,就是写。"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是说惠施所写的著作,而不是他读过的书,因为不可能惠施所读的书全是"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扩展资料
典源
《庄子集释》卷十下〈杂篇·天下〉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译文
惠施的学问广博,他的文章够五辆马车之多,道术杂乱无章,言辞多有不当。他分析事物之一,说:“大到极点而没有边际的,称为‘大一’;小到极点而没有内核的,称为‘小一’。没有厚度,不可累积,但能扩大到千里。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泽一样平。
太阳刚刚正中的时候就偏斜,万物刚刚生出就向死亡转化。大同和小同相差异,这叫‘小同异’;万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异,这叫‘大同异’。南方既没有穷尽也有穷尽,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已来到。连环可以解开。我所知的天下的中央,在燕国之北越国之南。泛爱万物,天地合为一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富五车 (成语)
学富五车的意思是什么
“学富五车”是一个汉语成语,一般用来形容他人的知识渊博、才学高深。“学富五车”出自《庄子·天下》篇:“惠施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意思是惠施的方术甚多,他的藏书丰富可装五车,却杂乱不纯,言辞多有不当。
“学富五车”中的“五车”指的是五车竹简,当时的书都是用竹简制成的,每片上刻有字,串起来就成了书。竹简是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图书,始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代,流行至公元三世纪的东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经济基础和政治都出现了大的变革,引起了学术文化的变化,兴起了私人讲学和私人藏书的现象,学术气息十分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竹简就是各家著书立说的主要形式。相传苏秦有书数十箧,著名的哲学家惠施“其书五车”,“学富五车”就由此而来。
学富五车的正确解释是什么
“学富五车”的正确解释是形容学问渊博,汉语成语,拼音是xuéfùwǔchē。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博大精深、博学多才、见多识广。
反义词:目不识丁、胸无点墨、才疏学浅。
造句:
1、苏轼是个学富五车的大文学家。
2、读书人应该以学富五车为自己的目标。
3、如果不能活用贯通,就算学富五车,也只是读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