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传承的成语有哪些?(传承成语的意义)

本文目录一览:

有关传承的四字成语?

有关传承的成语有:

干父之蛊

gàn fù zhī gǔ

成语解释 干:承担,从事;蛊:事、事业。继承并能胜任父亲曾从事的事业。

成语出处 《周易·蛊》:“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

古为今用

gǔ wéi jīn yòng

成语解释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成语出处 毛泽东《书信选集·致陆定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父析子荷

fù xī zǐ hé

成语解释 父劈柴,子担柴。比喻子孙继承父辈的未竟之业。

成语出处 唐·白居易《唐故潮州长城县令博陵崔府君神道碑铭》:“大丈夫贮蓄材术,树置功利,鎡基富贵,焯耀家邦,不当其身,而得于后;父析子荷,相去几何?”

凤毛济美

fèng máo jì měi

成语解释 旧时比喻父亲做官,儿子能继承父业。

成语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你不听见说他们世兄即日也要保道台?真正是凤毛济美,可钦,可敬!”

负薪构堂

fù xīn gòu táng

成语解释 《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孔传:“以作室喻治政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况肯构立屋乎?”后以“负薪构堂”指继承先人德业。

成语出处 《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孔传:“以作室喻治政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况肯构立屋乎?”

关于“传承”的成语有哪些?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通古博今

关于“传承”的成语:

1、承前启后

拼音:?chéng qián qǐ hòu

释义: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

2、继往开来

拼音:?jì wǎng kāi lái

释义: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

3、通古博今

拼音:tōng gǔ bó jīn

释义:形容知识渊博。同“通今博古”。

4、源远流长

拼音:yuán yuǎn liú cháng

释义: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一直传承下去。

5、薪尽火传

拼音:xīn jìn huǒ chuán

释义: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6、一脉相川

拼音:yī mài xiāng chuán

释义:一脉:一个血统。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批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7、凤毛济美

拼音:fèng máo jì měi

释义:旧时比喻父亲做官,儿子能继承父业。

8、父析子荷

拼音:fù xī zǐ hé

释义:父劈柴,子担柴。比喻子孙继承父辈的未竟之业。

9、负薪构堂

拼音:fù xīn gòu táng

释义:指继承先人德业。

10、干父之蛊

拼音:gàn fù zhī gǔ

释义:干:承担,从事;蛊:事、事业。继承并能胜任父亲曾从事的事业。

表达传承的成语

表示“传承”的成语有:代代相传、火尽薪传、言传身教、一脉相承、家传户诵。

1、代代相传

【拼音】:

dài

dài

xiāng

chuán

【解释】:

一代接一代地相继传下去。

【出处】:

【举例造句】:

我们一定要将林州人民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

2、火尽薪传

【拼音】:

huǒ

jìn

xīn

chuán

【解释】:

火虽烧完,柴却留传下来。比喻思想、学术、技艺等世代相传。

【出处】:

明·寓山居士《鱼儿佛》第四出:“仗猛力精心,斩断牵缠,若不是粉碎虚空,终似那痴拳太软,总火尽薪传也。”

3、言传身教

【拼音】:

yán

chuán

shēn

jiào

【解释】: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

【举例造句】:

这般言传身教的情景,社员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人民文学》1976年第9期

4、一脉相承

【拼音】:

mài

xiāng

chéng

【解释】:

一脉:一个血统;相承:继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批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出处】:

宋·钱时《两汉笔记》卷十一:“是故言必称尧舜,而非尧舜之道则不敢陈于王前,一脉相承,如薪传火,无他道也。”

【举例造句】:

如果我们再知道他们是好到如之问《祭杨盈川文》所说的那程度,我们便更能了然于王、杨与沈、宋所以是一脉相承之故。

★闻一多《四杰》

5、家传户诵

【拼音】:

jiā

chuán

sòng

【解释】:

家家户户传习诵读。

【出处】:

明·沈德符《野获编·词曲·填词名手》:“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