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一问三不知的意思和来历(“一问三不知”出自)
本文目录一览:
一问三不知 这个成语的由来
一问三不知 ( yī wèn sān bù zhī )
【解 释】 三不知:对事情的发生、过程与结尾都不知。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
【出 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用 法】 合式;作分句;含贬义
【示 例】 马南《燕山夜话·变三不知为三知》:“遇到别人问起许多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常常~。”
【反义词】 无所不知 向
【歇后语】 傻子问路
【灯 谜】 联
【典 故】
“一问三不知”这句话人们常常说,也应该都知道它是指问什么都不知道的意思,但恐怕知道“三不知”来历的人不多。
“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 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
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释义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苟瑶的话语中概括出来的。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故事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齐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因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郑国的向导子思说:“晋国的兵马就在敝国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来告急,敝国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齐军早日到达。如果再不行进,恐怕要来不及了。”
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的滔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
晋军统帅苟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伯,便对左右的部将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却没有占卜过和齐国作战。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部将们也赞成他的看法,主张撤兵。苟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使者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了替您报仇。您陈大夫这一族,是从陈国分文出来的。陈国虽然是被楚国灭掠的,但却是郑国的罪过。所以,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间问您是否在为陈国忧愁。”
陈成子听了使者的活,知道这是苟瑶编造出来的说言,十分生气他说:“欺压别人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像苟瑶这样的人难道能够长久吗?”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严肃他说:
“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苟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计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对“始、中、终”做了很详细的阐述:“‘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各种复杂变化过程在内。‘终’,这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过程的开始。”
“三不知”从最初的始、中、终三方面都不知道,逐渐产生了别的意思。后来用“三不知”制对内情一无所知,有时指装糊涂。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说道:“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用“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金瓶梅》十三回里有“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可见,“三不知”还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清代无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写道:小姐一见彩云,就问她:“我刚与若霞说的几句话,怎就三不知不见了你,你到哪里去了这半晌?”而到现代,“三不知”就只是表示对情况一无所知了。
“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有何历史典故?
“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指的是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一词语最早出自史书《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讲述齐国人荀寅的自我反思。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产生的成语都有其特定的渊源,如长空中的点点繁星照亮黑夜,比如“卧薪尝胆”一词讲的是越国国君勾践发奋图强击败夫差复国的故事。同样成语“一问三不知”也有特定的来历。
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实力强大,出兵攻打当时弱小的郑国,齐国为了平衡国与国之间的国力,出兵进行救援。
当时领兵的是大将陈成子,此人果敢英勇,能够临危不乱。两军对垒,大战一触即发,他手下的一个叫荀寅听闻了一些晋国实力非常强大,齐国恐怕很难是它的对手的流言蜚语。
于是荀寅向陈成子进言,听说晋国军队数千乘,很快就能把我们打败。陈成子大怒,训斥他临行前国君已经嘱托要循规蹈矩、按章行事,即便是晋军千乘也要以一当十,英勇作战,而不要以讹传讹,灭了自己军队的士气。
荀寅退出,反思到自己没有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考虑周全就进行汇报,结果落得被训斥的下场,自觉惭愧。
后来“一问三不知”一词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表示对于一件事问啥啥不知道。后来也有对其意思进行引申,比如揣着明白装糊涂,以保全自己。
我们常说的“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有何历史典故?
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现指怎么问都说不知道。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另外,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在现在人中,如果问你事情,你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就会用“一问三不知”来形容,当然这个词语并不是所有的都不知道,有些纯属是在装糊涂,有着明哲保身的意思,还有种就是自己真的不知道。
其实这句话最早的时候是从古代流传出来的,当时这句话是从古代春秋末期鲁国公左名明的《左转》中流传出来的,这句词语还有个意思就是在公元468年的时候,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当时的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只得派陈成子带兵援郑,当时两兵对战的时候,有个名叫荀寅的人对着陈成子说“有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当时陈成子听完之后大怒,称出发前的时候,国王有令不要为了零星的小兵而伤害自己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1000辆战车,自己也不能避而不战,还对着荀寅说,你刚才说这话的意思就是长他国志气,灭自己国家威风,荀寅听到之后自知失言称: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意思就是说聪明人在谋划一件事情的时候,对其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
这个词语流传至今也是形容在询问别人的时候,别人什么都不知道就在大肆宣扬,当别人问道自己的时候,自己却回答不上来,所以也是用于形容冒冒失失;当然在清朝的时候这个词语却不是这个意思,清朝的时候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找不到人,流传到现在就是对情况一无所知了。
所以现在很多词语在古代流传至今的意思都变了,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词语,但是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故事之后相信很多人对于这个词语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