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列前茅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吗?
本文目录一览:
名列前茅什么意思?
名列前茅的意思:指名次排在前面,形容成绩优异。
名列前茅是一个成语,读音是míng liè qián máo,意思是古代楚国军队行军时,前哨如遇敌情,则举茅草发出警报,后来以“名列前茅”字面意思是指名次排在前面,形容成绩优异。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弟在京师,听说二公子中了秀才,且名列前茅,颇为学台赏识,实在可贺可贺。
扩展资料:
名列前茅的近义词:数一数二、首屈一指。
1、数一数二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shǔ yī shǔ èr,释义:不算第一也算第二。形容突出。详细的逐项述说。
出处:清 吴敬梓 《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这人是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
2、首屈一指是一个成语,读音是shǒu qū yī zhǐ,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
出处:闻一多《家书——给父母亲》:“此校确系美国之首屈一指,我毕业于此后,纵欲继续研究,在此邦亦无处可去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列前茅
名列前茅什么意思
名指名次,前茅指春秋时楚国用茅草做报警用的旌旗,行军时拿着走在队伍的前面,作为报警的信号,故称前茅。比喻名次挂在前面,多指考试或竞赛取得的成绩好等。
名列前茅的成语出处是先秦左丘明的《左传宣公十二年》_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近义词有屈指一数,数一数二,独占鳌头,金榜题名等,反义词有榜上无名,名落孙山等。
名列前茅是什么意思
名列前茅意思是指名次排在前面。
名列前茅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mínglièqiánmáo,意思是古代楚国军队行军时,前哨如遇敌情,则举茅草发出警报,后来以名列前茅字面意思是指名次排在前面,形容成绩优异。
名列前茅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_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成语"名列前茅的由来
《左传·宣公十二年》:“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春秋时期,群雄争霸,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都想争做霸主。处在夹缝中的郑国是个小国,晋楚争霸,郑国处境十分艰难。郑国国君每天战战兢兢,担心自己的国家不是被楚吞并,就是被晋吞并。
有一年,楚国发动大军侵入郑国。郑国一边抵抗,一边向晋国请求援助,但援兵还没到,郑国国君就已经向楚国屈服了。
晋国派了大将荀林父为统帅,出兵援郑。可还没有渡过黄河,就得到消息说郑国已败,楚军也已经开始撤退。荀林父召集部将商议对策,他主张战事既已结束,楚军也已撤退,不如回去算了。另一位大将士会同意统帅的主张,并且详细分析了晋、楚双方的形势。士会说:“楚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我们很难打败他们。”荀林父说:“你能说说楚军是怎样分工的吗?”士会说:“楚军出征时,左军负责割草以安排夜晚宿营,右军则紧紧护卫着主帅的兵车。先头部队的士兵用茅当作信号旗,发现敌人有什么动静,就用茅发出信号,向后面的军队报警,可见楚军的前锋是戒备森严的。中军负责做好作战计划,发布命令,领导力很强。后军则是精锐部队,实力充足。楚军的管理非常严明,我们没有必要去进攻他们。”荀林父听了士会的分析,更加觉得退兵回国是正确的。
可是,荀林父的副将先縠一意孤行,竟擅自带领他的兵马渡过黄河去追击楚军,最终大败。
“名列前茅”原本的意思是说楚国行军时,有人拿着茅当旗子走在队伍的前面。后来指名次列在前面,比如说某人学习成绩或者某种结果名列前茅。
——本文选自《中国老故事:成语故事》(广西师大出版社,2019年4月,亲近母语编写)
从五帝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以清晰的历史朝代为脉络,精心遴选300余个成语;
100余幅生动精美的手绘插图;
5—8岁亲子共读,极佳的亲子共读读本;
8岁以上独立阅读,生字难字全部注音;
“亲近母语”团队精心编创,以优美、流畅的现代母语重述,以现代价值解读。
“名列前茅”是什么意思?
名列前茅的释义: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名列前茅读音:[míng liè qián máo]
名:名次;
茅:古指楚国的特产,楚军斥候兵拿来作信号旗用,斥候兵发现前沿敌人有什么动静,就举茅打信号。因此前锋就叫“前茅”。
后来,人们借用“前茅”来比喻名次排列在最前面。比喻名次或成绩排在前面,形容人十分优秀。
成语典故:春秋时期,晋国派大将荀林父做统率援助郑国,还没到黄河边,郑国就投降了楚国,他们执行楚国的好法典,楚军分右、左、前、中、后五军,由前军拿着茅草当旌旗开路。中军辅佐先不听荀林父的指挥而攻楚,结果大败而归。
此“茅”非草
成语“名列前茅”比喻名次排在前面,这没有错。那么它的本义是什么呢?多数词典解释是,春秋时楚国用茅草做成报警用的旌旗,行军时拿着走在前头,故称“前茅”。其实这是个误解。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原文为:“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杜预注曰:“时楚以茅以旌识。”杜预虽说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但所注的《左传》却谬误颇多,这个“前茅”即是一例,不仅没注明白,还留下了流传至今的谬误。因此清代学者王引之批评说:“茅为草名,旌为旗章之属,二者绝不相涉。”其实这里的“茅”是古人“用其形不用其义但取其音者”的通假用法,也就是说“茅”是“旄”的假借字或通假字。“旄”即旄牛尾,古人常用旄牛尾绑在竹木杆上用来指挥,这就是原始的旗子,因此古人也把旌旗称为“旄”。《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庄王。”可为佐证。
后来约定俗成,“名列前茅”成为固定的成语,本字“旄”也被借字“茅”所取代,固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