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求贤若渴的成语典故有哪些?(表示求贤若渴的名句)

本文目录一览:

了哪几个求贤若渴,敬重人才的历史典故

1、彭越归汉

经过郦食其的劝说,彭越归降汉朝。可是,第一次拜见刘邦时,刘邦洗着脚接见了他。彭越哭着走回家,说:“汉王为什么不尊重我?郦食其劝说我降汉的时候,说的好听,其实——唉!”到了自己的家又哭了,原来自己家的摆设和汉王家是一模一样的。突然萧何在后面说:“汉王对待你是很好的,如果他不尊重你,他会花很多时间穿戴的很好,能看出他迫切见你之心、惜才之心。大王就是这样的人。”

2、三顾茅庐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刘备听谋士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学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恰巧诸葛亮那天出门在外,刘备失望地回去了 。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没想到诸葛亮又是出外闲游。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说明自己的来意,然后就回去了。 虽然,刘备回去了,可是他请诸葛亮的心并没有改变。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他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很鲁的说:"让我一个人去,如果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很生气的把张飞责备了一顿。 刘备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在那里直到诸葛亮醒来,才坐下来谈话,恳请他替国家做事。助他一臂之力。诸葛亮被他的诚心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3、周公吐脯

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4、礼贤下士

齐桓公听说小臣稷是个贤士,渴望见他一面,与他交谈一番。一天,齐桓公连着三次去见他,小臣稷托故不见,跟随桓公的人就说:“主公,您贵为万乘之主,他是个布衣百姓,一天中您来了三次,既然未见他,也就算了吧。”齐桓公却颇有耐心他说:“不能这样,贤士傲视爵禄富贵,才能轻视君主,如果其君主傲视霸主也就会轻视贤士。纵有贤土傲视爵禄,我哪里又敢傲视霸主呢?”这一天,齐桓公接连五次前去拜见,才得以见到小臣稷。

5、其它

曹操光脚迎接许攸,最终荡平天下

齐桓公不记追杀之仇,拜管仲为相,争霸中原

李世民不拘一格,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成就伟业

古代求贤若渴的故事?

1、齐桓公五拜小臣

有一次,齐桓公决定去拜访一位小臣,去了三次都未见到。身边人劝阻道:“小臣是国家中地位卑微的臣子,您作为国君,亲自去了三次都未见到,可以不去了。”

齐桓公不高兴地说:“这是什么话!我听说,一个普通的士人如不想升官发财,就不会轻易地委屈自己去拜见大国的国君;大国的国君如不喜好仁义,就不会轻易委屈自己去拜访一个普通的士人。纵然老先生不想富贵是可以的,但让我不喜好仁义,却是不可以的。”

结果齐桓公五次去拜访,终于见到了小臣。齐桓公正是由于具备这样一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所以才会有不计前嫌,果断任用管仲为相的举动,终于成为天下霸主。

2、在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郭嘉。虽然郭嘉的年龄不大,但是却非常有才华,这一点深得曹操的赏识。如果当初郭嘉没有早早死去,或许他在曹操这里的地位会更加非同寻常。

郭嘉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点太放荡,不怎么在乎小节。这一点让一些比较在乎礼制的人看不下去了,没事就跟曹操吐槽这事。

曹操一边应付说自己一定会好好管教郭嘉,一边继续放任郭嘉。曹操小心翼翼守护着郭嘉,生怕他受到一点点的委屈。实在有大臣老说郭嘉,曹操还会用点小恩小惠让大臣放过此事。

3、朱元璋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表现得如饥似渴。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攻占了婺州,儒士许瑗前来见他,向他建议道:“平定天下,非收揽英雄,难以成功。”朱元璋非常激动地表示:“予(我)思英贤,有如饥渴。”

朱元璋这样说并不夸张,只要听说有贤人,即使在穷乡僻壤,他也要千方百计请到身边。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的军队到了徽州,他听说隐居家乡的老儒朱升很有名气,便换上老百姓的衣服从连岭前往石门山中,亲临其家,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

朱升很受感动,向朱元璋进献了三项良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九个字从宏观上确定了朱元璋争夺天下的基本战略方针。

4、有一天,昭王赏赐郭隗百金。郭隗没有收,只是让随从捧着金盒,跟随他陪同昭王一同登上燕都城墙,在城上席地而坐。

昭王目光遥望南天,怒发冲冠。郭隗从旁看了,笑道:“大王一定又在想找齐国复仇的事了吧。您别忧愤过度,还是先听为臣讲个千里马故事给您听听吧。”言毕,就郑重地指着百金盒讲了一则古人用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古代有位君王酷爱千里马,特地张贴告示,悬赏千金以求此马。

可是国人不相信这个告示,没人搭理。君王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真的派了个会相马的宦官,带着千金周游列国去买千里马。结果这宦官花了五百金买回来一具完整的马骨骸;虽说是死马,可是骨头架子很高大,想必生前很是剽悍雄健。

宦官用车载着这一具马骨骸,招摇过市,引得国人围观,议论纷纷。当宦官进了王官,向君王献上这具马骨骸时,君王很生气,刚要发怒,宦官赶紧说:“这确实是一匹千里马,刚死不久;我找人别除了皮肉,骨架依然那么雄健……”

听到这儿君王打断了他的话,疑惑地问他,要一匹死的千里马有什么用?宦官这才点明他的意图,说是如果君王肯用五百金买一匹死的千里马。

那就向世人表明君王真的是想求千里马,是一位讲诚信的贤君。此后在很短时间内,就有三人各进献了一匹千里马。君王果真各赏了千金。世人知道了以后,传为美谈。

郭隗讲完故事后,燕昭王马上悟出了其中的深意,立即命人就在燕都城内显眼的地方,筑起一座高台,供置许多黄金,取名“黄金台”,用来招纳四方贤士。不久政治家、军事家争相来投奔燕国。这其中,就有一位杰出的帅才——军事家乐毅!

5、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周公求贤若渴的典故

当时因为周公辅佐周成王,面对这样一个局面,原本的商朝贵族蠢蠢欲动,想要重新夺回政权,幸而周公平定叛乱。

而周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他一个人当然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他非常希望能够有天下贤能之人来,而当他吃饭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拜访,他一定会把嘴里的饭吐出来,急忙跑出去迎接,当他洗头的时候,也一定会赶紧把还没洗完的头发握起来,不在意自己的形象,人才最重要。

也正是因为周公如此重视人才的行为和态度,终于使得周朝能够顺利地发展下去,而且还是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

周公为周王室尽心竭力,用呕心沥血来形容也毫不为过,甚至当周成王生病,周公焦虑万分,按照敬神的思想,他剪掉自己的指甲沉入河里,向河神祈祷,如果周王有什么错,那一定是我的原因,他现在还不懂事,要有什么惩罚就冲着我来。果然,周成王此后病就好了。

周公旦

周公,本名姬旦,他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但是与那些争夺王位的戏码不同,周公只是尽心竭力地辅佐天子,这不得不说,他的母亲太姒,也就是周文王的正妃,对他们这些儿子的教育是非常好的,如此才能开创西周繁盛的景象。

周公能文能武,文能制定礼乐,建立制度,武能平定叛乱,安邦定国,也难怪周公会在后世有如此高的地位,尤其在汉代,把周公和孔子并称,可见周公的影响力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