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成语词目路不拾遗成语拼音lù bù shí yí成语解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成语出处

成语词目

路不拾遗

成语拼音

lù bù shí yí

成语解释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成语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路不拾遗的故事

成语示例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方瞻仰,称为西方圣人。(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一回)

近义词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成语接龙

路不拾遗→遗臭万年→年谷不登→登界游方→方便之门→门禁森严→严于律己→己溺己饥→饥鹰饿虎→虎口拔牙→牙白口清→清宫除道→道殣相属→属垣有耳→耳听心受→受制于人→人神同嫉→嫉闲妒能→能言快语→语笑喧哗→哗世取名→名同实异→异宝奇珍→珍馐美馔→馔玉炊珠→珠璧交辉→辉光日新→新益求新→新愁旧恨→恨海难填→填街塞巷→巷议街谈→谈议风生→生张熟魏→魏紫姚黄→黄天焦日→日省月修→修辞立诚→诚惶诚恐→恐后无凭→凭轼旁观→观往知来→来回来去→去粗取精→精神焕发→发愤自厉→厉精更始→始终不易→易子而食→食不餬口→口不择言→言谈林薮→薮中荆曲→曲意承迎→迎来送往→往返徒劳→劳思逸淫→淫言诐行→行远自迩→迩安远至→至圣至明→明若观火→火烧火燎→燎发摧枯→枯木再生→生老病死→死骨更肉→肉飞眉舞→舞文玩法→法海无边→边尘不惊→惊心吊魄→魄消魂散→散伤丑害→害羣之马→马捉老鼠→鼠窜狼奔→奔走如市→市井小人→人心丧尽→

百科解释

路不拾遗成语出处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路不拾遗”。路不拾遗成语故事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快。商鞅年轻时代就喜欢刑名之学。他之所以会到秦国去任宰相,完全是出于逃生。那时,他的父亲卫叔痤在魏国当宰相。有一次,卫叔痤病重,魏王来探望。魏王问卫叔痤:“如果你的病难以治愈,朝廷中有谁能代替?“叔痤说:“我儿子卫鞅可以代替我。”想不到,魏王不是个喜欢以法治国的人,所以,对叔痤的荐举自然不高兴。叔痤望着魏王不悦的脸色,心里明白了许多,为了表示对魏王的效忠,就对魏王说:“既然你大王不用他,就把他杀了吧,千万不要让他跑到别国去,让别国用他。"卫鞅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了秦国。在秦国,秦孝王录用了他。他不断地劝说秦孝王进行治理国家的改革。秦孝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以免去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装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映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兵士都乐意打仗。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路不拾遗成语寓意商鞅变法启示人们,事无大小,遇到难题不能解决,哪怕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一定要想到去变化,用合理的变化来解决难题。如果一味地走老路,只会越走越窄。“改则进”,改革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所酝酿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只能当“弄潮儿”顺应历史的潮流,并积极推动它,而不是当时代发展的“绊脚石"。积极推动变法的商鞅正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因此,秦国大受其利,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风气日益良好,国家实力逐渐强大,最终鲸吞六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壮举。提高人们道德修养和自身素质的前提,首先是拥有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路不拾遗成语运用成文用法“路不拾遗”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定语;含褒义,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运用示例汉·贾谊《新书·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唐·郑棨《开天传信记》:“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一回:“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方瞻仰,称为西方圣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七回:“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mfc1688.cn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