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兵不动成语故事的来历(按兵不动的成语故事简短)
本文目录一览:
按兵不动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按兵不动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在不知道具体的情况时,首先需要保存实力,拥有耐心,抓住需要和机会,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
我觉得需要做好准备,暂时保存实力!
按兵不动成语故事
àn bīng bù dòng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荀子·王制》:“偃然按兵不动。”《吕氏春秋·恃君览》:“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典故出处《荀子·王制》:“偃然按兵不动。”《吕氏春秋·恃君览》:“赵简子按兵而不动。”近义词以逸待劳、裹足不前反义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英文翻译not to throw the troops into battle成语资料成语解释: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成语举例:又听得寨前炮响,史文恭按兵不动,只要等他入来,塌了陷坑,山后伏兵齐起,接应捉人。(明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八回)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或暂时不做成语结构:偏正式产生年代:古代成语正音:不,不能读作“bú”。成语辨形:按,不能写作“安”。成语谜面:休战成语故事(赵国国君的先人)准备攻打卫国,派史墨去卫国了解情况。史墨到卫国后1年才回来,赵简子生气地说:为什么去这么久才回来?史墨说:我对卫国情况作了详细了解,所以耽搁久了些。现在卫国国君很开明,辅佐他的贤才又很多,国家治理得很好。攻打卫国还不是时候,我劝您不要轻举妄动。赵简子听史墨说得有理,便按兵而不动,等待时机。这个成语原来指掌握力量而暂不行动,以等待时机。现在也比喻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
按兵不动成语故事一句话概述
按兵不动,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出自《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这个成语的事吧!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
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
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
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
按兵不动的典故是什么?
【典故】:《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其佐多贤也!'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成语“按兵不动”是由什么故事得来的
[成语故事]
(赵国国君的先人)准备攻打卫国,派史墨去卫国了解情况。
史墨到卫国后1年才回来,赵简子生气地说:"为什么去这么久才回来?"
史墨说:"我对卫国情况作了详细了解,所以耽搁久了些。现在卫国国君很开明,辅佐他的贤才又很多,国家治理得很好。攻打卫国还不是时候,我劝您不要轻举妄动。"
赵简子听史墨说得有理,便"按兵而不动",等待时机。这个成语原来指掌握力量而暂不行动,以等待时机。现在也比喻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
按兵不动
àn bīng bù dòng
[释义]??按:止住。控制住军队;暂不行动;泛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常用以表示持观望态度而不行动。
[语出]??《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其佐多贤也!’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按;不能写作“安”。
[近义]???以逸待劳?裹足不前
[反义]???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用法]??现多形容接到任务后不肯做;或暂不开展工作。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兼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