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攻心为上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 2、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什么意思?
- 3、怎么理解攻心为上?
- 4、"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句话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 5、上兵伐谋 攻心为上 是什么意思?
- 6、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什么意思?那位解答下
攻心为上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攻心为上
[读音][gōng xīn wèi shàng]
[解释]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
[出处]《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什么意思?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意思是:征服其内心使其心服口服是上策,攻击城池是下策。
此句出自《襄阳耆旧记》,原文节选如下:
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语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与强贼,彼知国势内虚,其叛亦速。
若尽殄遗类,以除後患,旣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译文: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讨伐南中少数民族部落,参军马谡 对诸葛亮说:南中诸族恃险不服,屡征屡反,最好的办法是以“心战为上”,只有征服其心才能确 保长治久安。
诸葛亮采纳了这一策略,七擒七纵部落首领孟获,终于使其部众心悦诚服,直到诸葛 亮去世时再没有作过乱。诸葛亮采纳了这一策略,七擒七纵部落首领孟获,终于使其部众心悦诚服,直到诸葛 亮去世时再没有作过乱。
扩展资料:
《襄阳耆旧记》五卷(习凿齿撰),是研究襄阳古代中国人文的重要历史文献。《襄阳耆旧记》又作《襄阳记》,《唐志》作《耆旧传》,《宋志》作《记》;
《郡斋读书后志》曰“记五卷。前载襄阳人物,中载山川城邑,后载牧守。观其记录丛杂,非传体也,名当从《隋志》。”愚案《续汉·郡国志注》,蔡阳有松子亭,下有神陂,引《襄阳耆旧传》;《文选·南都赋注》同引之,则称《耆旧记》。
刘昭生处梁代,其所见在《隋志》前,则知称《传》之名其来已久。《三国志注》多省文,称《襄阳记》(《水经注》、《后汉书注》亦同省文),其载董恢教费袆对孙权语,臣松之案:《汉晋春秋》所载,不云董恢所教,辞亦小异,二书俱出习氏,而不同若此。
怎么理解攻心为上?
掌握了一个人的心,也就掌握了这个人。如此说来,一个领导在管理自己的手下时,就要善于揣摩他们的心理,投其所好,甚至施苦肉计来拉拢他们,所谓“两军对垒,攻心为上”,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面对面的攻心战,总的来说,不是为了紧张人们之间的关系,恰恰相反,是为了求得思想沟通,使今后更好地相处。面对面的心理战,还应抱有一种宽大为怀的精神,即使是一些看似无法忍受的事情,必要时也可用以化解对手的不利因素。古代有一个《灭烛绝缨》的故事,很值得我们借鉴。
楚庄王打了胜仗,在宫中举行盛大宴会,招待文武百官。天黑时分,酒兴方酣,忽然一阵疾风,将蜡烛吹熄了,顿时宫中漆黑一团。在慌乱中,庄王最宠爱的妃子忽然觉得有人在拉自己的袖子,意在调戏。一番挣扎,她拔下那人头上的帽缨,气急败坏地到庄王面前说:“有人在黑暗中要污辱我,我已拔下他的帽缨,请大王点亮灯,把他抓起来。”庄王说:“酒是我请大家喝的,酒醉了有所失礼,也不能责怪他们,不能为了显示你的贞节而有辱我的部下。”说罢,举杯喊道:“今天请大家与寡人喝酒,不拔掉帽缨不能尽欢,来,拔掉同欢。”于是,宫中一百多位大臣都拔掉自己的帽缨,尽欢而散。
三年后,庄王率兵迎战侵境的晋军,发现手下有一位军官作战特别勇敢。战后,庄王问那军官:“平日寡人待你不厚,为何如此舍生忘死呢?”
那军官道:“三年前臣下失礼,大王不加罪,我一直想用生命报答大王。”原来,这就是那位拉王妃袖子的人。
庄王的攻心战是很成功的,他以爱护部下的名义出发,不计较私怨,而后宽宏大量,使犯罪者心悦诚服。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庄王当场点灯,把那位军官找出来,加以重罚,不但那位军官不会心服,其他军官也会不满;为一个妃子而责罚一位武将,来日怎知自己的命运如何?这样,就会加大离心力了。
庄王在利用攻心战时也用上了苦肉计,情愿自己戴绿帽子,也不惩罚那位部下,结果令部下大为感动,要以死相报,因此,苦肉计推波助澜,把攻心战更推上高潮。
厚黑哲理
攻心意在沟通,拉拢人心。攻心战应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要慢慢接近对方,使对方一点一点对你解除防范,直到进入对方心田。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句话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出自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意思是指使人心服口服胜过采用强硬的手段。
原文节选: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白话译文:就是说用兵的原则,从心理上瓦解敌人,使对手投降是上策,强攻城池是下策;以攻心战为目标才是上策,以武力取胜却是下策。
赏析:武力只是暂时解决问题,过分强求换来的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结局;而攻心就不同,攻心战通过兵不血刃的手段来获得真心的臣服。若是想要让对手永远心服口服地臣服于自己,那么首先就要先把他的心“攻陷”下来,真正的对手其实不是他的军队,而是思想和精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陈寿年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
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上兵伐谋 攻心为上 是什么意思?
释义: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
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
原文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原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孙子兵法·谋攻篇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什么意思?那位解答下
上兵,用兵作战的上策。伐谋,用智谋使敌人屈服,此句意为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智取。
攻心为上
是指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
出处
《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此句着重强调了用兵作战的最高境界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功,即孙子兵法所指出的:“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说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强调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