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哀兵必胜,怎么理解
哀兵必胜是一个成语。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哀兵必胜的意思
成语:哀兵必胜
出处:《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解释: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示例:不,哀兵必胜!不要乐,要哀,何小姐能弹《易水吟》的谱子吗?(《啼笑因缘续集》一0回)
反义词:骄兵必败
近义词:师直为壮
哀兵必胜的故事:
一个关于三国哀兵必胜的故事:
官渡之战,曹军粮草不济,士气低落,人数也远不及袁绍军,后来曹操奇袭乌巢火烧袁绍军粮草,反败为胜。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人数不及曹军,而且是在刘备新败于当阳,孙权内部多数人不支持这场战争的情况下发生的,后联军经过一系列计策最后击败曹军。
吴蜀夷陵之战,刘备起兵4万外加武陵蛮夷1万,共5万东征以期为孙权所杀的关羽报仇,并夺回荆州这一战略要地而发动的,先期刘备进军顺利,连战连胜,吴国士气低落,后陆逊接管吴军,调整战略后击破刘备。
邓艾偷袭蜀中之战。公元263年,魏国大举进攻蜀国,先期攻占汉中后被姜维阻挡于剑阁,邓艾率1万精兵取道阴平偷袭蜀国后方,经过艰苦跋涉人员损失极大的情况下与蜀国激战于绵竹取胜从而一举灭掉蜀国。
哀兵必胜原意为两军实力相当时,悲愤而激昂的一方,用于战斗,必然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哀兵必胜是什么意思
“哀兵必胜”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胜利。常用以鼓励处于劣势的一方要建立必胜的信心和勇气。在句中作主谓式、作谓语;用作褒义。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州。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该成语从军事学的角度谈了“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老子以“主”“客”比喻战争中的侵略者和被侵略者,主即侵略者,是主动发动进攻的一方;客即被侵略者,是被动应战的一方。“行无行”,犹如“为无为”,是老子道的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行无行”就是遵“道”了,因此也能得道多助。以退为进,以静制动,是战争的最高指导原则。
哀兵必胜什么意思
哀兵必胜释义: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拼音] [āi bīng bì shèng]
[出处] 《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哀兵必胜的意思是什么?
原意为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虽在不利的情况下,也一定能够打胜仗。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形容受压迫受欺凌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胜利。也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一方必然胜利。原指兵力相当的两军对垒,心情悲愤的一方必胜。一说,“哀”有慈爱、怜惜的意思,“哀兵必胜”又可以解释为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必胜。所以《老子》六十七章中说:“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