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的成语意思是什么(出自官渡之战的成语)
本文目录一览:
1、关于官渡之战的成语2、官渡之战的夲义与引申义是什么?3、官渡之战的成语4、官渡之战的意思?5、官渡之战是什么意思6、官渡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官渡之战的成语
官渡之战:倒屣相迎。
详细释义
[dào xǐ xiāng yíng]
屣:鞋。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
出处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倒屣迎之”。后遂用“倒屣相迎”形容热情欢迎宾客和对宾客的重视。[1]
中文名
倒屣相迎
拼音
dào xǐ xiāng yíng
近义词
倒屣迎宾
反义词
闭门不纳
基本信息
解释: 屣:鞋。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迎客,有时也比喻客人尊贵。[2]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热情欢迎宾客
典源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597~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释义
典源译文
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不同常人。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都要送给他。”十七岁时,司徒征召为僚属,皇帝又下诏任命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局势动乱,都没有到任。后来王粲就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刘表因为王粲其貌不扬,身体瘦弱,行为又不拘小节,不很看重他。
同源典故
倒屐 倒屟 倒屣 倒屣相迎 倒屣迎 倒迎门屣 倒凫舄 蔡邕许 迎君倒屣
示例
唐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鲁望》诗:“敲门若我访,倒屣欣逢迎。”
元 任昱 《折桂令·同友人联句》曲:“既有当垆,毋劳倒屣,便可投辖。”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吾辈得施为,正好谈心花底;兰友瓜戚,门外不须倒屣。”
故事
蔡邕,是东汉末的一位著名文人,官任左中郎将。他十分好客,家里常常是高朋满座,真乃“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但他在众人之中最佩服诗人王粲的才能。
一次,蔡邕因工作劳累,十分困乏,正躺在床上休息。忽然家丁报告王粲来访,他便立即起身出迎。因为他太高兴,竟顾不上穿好鞋子,而倒拖着鞋子,跑了出去迎接(倒屣迎之)。蔡邕又发帖设宴,请王粲为上宾。其他客人也惊异地看到蔡邕对王粲十分敬重热情。宴罢,蔡邕又亲自送王粲至府门外,回过头来对其他客人说:“王粲此人,才能非凡,我不及之啊!”
“倒屣相迎”一成语便出于此。
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倒屣迎之”。后遂用“倒屣相迎”形容热情欢迎宾客和对宾客的重视。[1]
中文名
倒屣相迎
拼音
dào xǐ xiāng yíng
近义词
倒屣迎宾
反义词
闭门不纳
基本信息
解释: 屣:鞋。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迎客,有时也比喻客人尊贵。[2]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热情欢迎宾客
典源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597~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释义
典源译文
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不同常人。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都要送给他。”十七岁时,司徒征召为僚属,皇帝又下诏任命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局势动乱,都没有到任。后来王粲就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刘表因为王粲其貌不扬,身体瘦弱,行为又不拘小节,不很看重他。
同源典故
倒屐 倒屟 倒屣 倒屣相迎 倒屣迎 倒迎门屣 倒凫舄 蔡邕许 迎君倒屣
示例
唐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鲁望》诗:“敲门若我访,倒屣欣逢迎。”
元 任昱 《折桂令·同友人联句》曲:“既有当垆,毋劳倒屣,便可投辖。”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吾辈得施为,正好谈心花底;兰友瓜戚,门外不须倒屣。”
故事
蔡邕,是东汉末的一位著名文人,官任左中郎将。他十分好客,家里常常是高朋满座,真乃“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但他在众人之中最佩服诗人王粲的才能。
一次,蔡邕因工作劳累,十分困乏,正躺在床上休息。忽然家丁报告王粲来访,他便立即起身出迎。因为他太高兴,竟顾不上穿好鞋子,而倒拖着鞋子,跑了出去迎接(倒屣迎之)。蔡邕又发帖设宴,请王粲为上宾。其他客人也惊异地看到蔡邕对王粲十分敬重热情。宴罢,蔡邕又亲自送王粲至府门外,回过头来对其他客人说:“王粲此人,才能非凡,我不及之啊!”
“倒屣相迎”一成语便出于此。
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倒屣迎之”。后遂用“倒屣相迎”形容热情欢迎宾客和对宾客的重视。[1]
中文名
倒屣相迎
拼音
dào xǐ xiāng yíng
近义词
倒屣迎宾
反义词
闭门不纳
基本信息
解释: 屣:鞋。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迎客,有时也比喻客人尊贵。[2]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热情欢迎宾客
典源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597~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释义
典源译文
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不同常人。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都要送给他。”十七岁时,司徒征召为僚属,皇帝又下诏任命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局势动乱,都没有到任。后来王粲就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刘表因为王粲其貌不扬,身体瘦弱,行为又不拘小节,不很看重他。
同源典故
倒屐 倒屟 倒屣 倒屣相迎 倒屣迎 倒迎门屣 倒凫舄 蔡邕许 迎君倒屣
示例
唐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鲁望》诗:“敲门若我访,倒屣欣逢迎。”
元 任昱 《折桂令·同友人联句》曲:“既有当垆,毋劳倒屣,便可投辖。”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吾辈得施为,正好谈心花底;兰友瓜戚,门外不须倒屣。”
故事
蔡邕,是东汉末的一位著名文人,官任左中郎将。他十分好客,家里常常是高朋满座,真乃“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但他在众人之中最佩服诗人王粲的才能。
一次,蔡邕因工作劳累,十分困乏,正躺在床上休息。忽然家丁报告王粲来访,他便立即起身出迎。因为他太高兴,竟顾不上穿好鞋子,而倒拖着鞋子,跑了出去迎接(倒屣迎之)。蔡邕又发帖设宴,请王粲为上宾。其他客人也惊异地看到蔡邕对王粲十分敬重热情。宴罢,蔡邕又亲自送王粲至府门外,回过头来对其他客人说:“王粲此人,才能非凡,我不及之啊!”
“倒屣相迎”一成语便出于此。
官渡之战的夲义与引申义是什么?
官渡之战
[ guān dù zhī zhàn ]
基本释义
曹操战胜袁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东汉末年,袁绍据有冀、青、幽、并四州,是北方最大的豪强割据势力。公元199年率兵十余万南下攻曹。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与袁军相持。这时袁军势大,曹操兵少粮缺。次年曹操利用袁军轻敌无备,偷袭其后方,焚烧其辎重,乘袁军慌乱,迅猛出击,歼灭了袁军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的成语
以少胜多_成语解释
【拼音】:yǐ shǎo shèng duō
【释义】:用少数的力量战胜多数的力量;以弱小战胜强大。
【例句】: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官渡之战的意思?
官渡之战/ 含义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官渡之战是什么意思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的成语有哪些?
与官渡之战相关的成语:倒屣相迎,以少胜多,骄兵必败
与巨鹿之战相关的成语:作壁上观,背水一战,釜底抽薪,破釜沉舟
与赤壁之战相关的成语:调兵遣将、不计其数、知彼知己、敌众我寡、以少胜多,丢盔卸甲,草船借箭 ,敌众我寡,、以弱胜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等。